系统阐述罗近溪的仁学思想,有助于推进当代新仁学的建构。
但在赤子要掉到井里的时候,就不管那是自己的孩子还是陌生人的孩子,人都会有恻隐之心,因而会去解救赤子。在夷之看来,若保赤子正是将天下人都视为赤子,这就是兼爱之说,没有差等地爱所有人,只不过因为有远近亲疏之别,所以先从最亲的人爱起,这并不是因为父母与我们有什么特别的关系,而是因为我们碰巧更近。
对三至亲的界定与区分,便成为序人伦、睦亲族的关键。本来只有孺子才如此一心一意地慕父母,长大成人往往有更在乎的事,舜五十岁仍然如此在乎父母,正体现在其怨当中。孟子多次说,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,其颡有泚,睨而不视,便是恻隐之心的外在表现。虽然爱子之仁本为自然本性,但若加以礼制的诠释,却是对子女之报,其哲学意义就在于,当子女之孝得以表达,爱子之仁的德性意义才能被彰显出来。他为什么不从更积极一些的角度,比如爱敬之心思慕之心,而一定要从相当消极的恻隐之心来讲仁之端呢?在《孟子》中,孟子讲了很多非常极端的例子,如赤子入井、嫂溺援之以手,还有以牛衅钟,甚至包括掩埋遗体。
所以,古今中外关心人性问题的哲学家,往往要从日常生活状态进行人性论还原,剥离掉日常生活中许多被认为不属于人性的东西,以窥见人性之本质。《说文》释亲字:至也,从见亲声。[⑦] 1.隐恶扬善所谓迩言,是指亲近之人的言论。
吾学周礼,今用之,耐人寻味:既然现实的礼制情况并不足以证明经典的意义,那么,这里作为历史根据的考诸三王,其实也已经是经典诠释的结果。[32]《礼记正义·中庸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633页。(2)徵诸庶民,指根据民众。这种天地之道本身是抽象的,历代儒者对它的理解与解释是有所不同的、变动的,有时甚至相去甚远,这说明天地之道本身其实同样是经典诠释的产物。
子曰:‘南方之强与?北方之强与?抑而强与?宽柔以教,不报无道,南方之强也,君子居之。及其广大,草木生之,禽兽居之,宝藏兴焉。
邢昺疏: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。[67] 这是经典意义证明的形而上学根据。朱熹集注:于其言之未善者,则隐而不宣。[47] 这里,兴、观、群、怨乃是前主体性的情感。
[21] 至于审问慎思明辨,都是在讲应当如何博学,孔颖达的理解是正确的:以下诸事皆然,都是覆上‘博学之也。国有道,不变塞焉,强哉矫。[70] 黄玉顺:《中国正义论纲要》,《四川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09年第5期,第32–42页。[26] 这种分辨、论辩,当然也适用于经典诠释,如《学记》说:人不学,不知道。
而其阐释的方法,正是经典诠释:大量的子曰或仲尼曰,以及《诗》曰《诗》云,无非经典诠释。[51]《论语注疏·八佾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466页。
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《前主体性诠释:主体性诠释的解构——评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模式》,《哲学研究》2019年第1期,第55–64页。
[18] 朱熹集注:素,按《汉书》当作索,盖字之误也。[36](一)《中庸》温故知新的前存在者意义所谓温故知新,意谓温习经典的旧义,获得经典的新义。[43] 朱熹集注:温,寻绎也。[46]《论语注疏·学而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460页。《中庸》经典诠释学思想不仅涉及经典本义的理解和新义的阐发,而且涉及诠释者的自我主体性的更新,而具有前主体性的存在论意义。[30]《礼记正义·中庸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626页。
这里可注意的是:《中庸》与《大学》是一致的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所以,《中庸》的诚之者,人之道也,孟子的表达是思诚者,人之道也[24],亦强调思。
作为四书之一,《中庸》是帝制时代后期(自宋至清)儒家核心经典。衽金革,死而不厌,北方之强也,而强者居之。
[65] 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·中庸》,第37页。温故而知新关乎经典新义的生成。
[21] 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·中庸章句》,第31页。道问学则是实现其宗旨的诠释学内涵,即在经典诠释中致知:尽精微(学、问、思、辨)以道中庸关乎经典本义的理解。敦厚以崇礼,意指通过经典意义的证明,鉴往知来,指引未来的社会制度建构。朱熹集注:不使有过、不及之谬,此皆致知之属也。
[22]《礼记正义·中庸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626页。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可知也。
《前主体性诠释:中国诠释学的奠基性观念》,《浙江社会科学》2020年第12期,第95–97页。作为诠释宗旨,尊德性是其内圣方面,而鉴往而知来则是其外王方面。
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,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,此皆致知之属也。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。
[49] 这里的礼指具载于文本的典章制度,即作为诠释对象的经典。同时,这也说明伽达默尔所谓前见其实也是此前的诠释的产物。坤乾指殷阴阳之书也,其书存者有《归藏》。孔颖达疏:广大谓地也。
[52] 这里,孔子通过三代之礼的诠释,得出了关于礼制的一条普遍原理:礼有损益。此皆致知之属也,盖非存心无以致知,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。
[37]《礼记正义·大学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673页。不仅如此,这里还涉及诠释者的自我主体性的更新,因而具有前主体性的存在论意义。
[23] 这里的方策,即是经典文献。[68]命题敦厚以崇礼是紧接着命题温故而知新讲的,知新是经典诠释宗旨的知即理论的方面,意味着在理论上的经典新义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